...
1.创新课程设置,优化实践环节。充分考虑国家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制度层面的要求,改进传统教科书内容陈旧、滞后时代和行业发展的状况,植入企业的相关内容和案例,确保教材在内容上技术先进、工艺领先、案例新颖;并在每章开始增设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接轨的“学习成果达成要求”,明确学生应达成的能力要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国际化视野。
2.创新编写模式,实现产教研用融合。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学会、名企共同参与编写,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组织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内容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突出专业和应用实践特色。
3.创新内容形式,优化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材模式,依托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智能制造仿真场景、实验实训操作视频、材料显微组织放大图片、智能机器人技术演示动画、国内外名企案例展示等多种数字资源与纸质产品交互,以直观、形象、标准、泛在(便取)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1章 绪论
1.1 互换性概述
1.2 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第2章 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
2.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词汇
2.2 孔、轴《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
2.3 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
2.4 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2.5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第3章 长度测量基础
3.1 测量的基本概念
3.2 尺寸传递
3.3 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的分类
3.4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3.5 计量器具选择
第4章 几何公差及几何误差检测
4.1 零件几何要素和几何公差的特征项目
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4.3 几何公差带
4.4 公差原则
4.5 几何公差及其未注公差值
4.6 几何公差的选择
4.7 几何误差的评定与检测原则
第5章 表面粗糙度轮廓及检测
5.1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5.2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评定
5.3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技术要求
5.4 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注的方法
5.5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检测
第6章 光滑极限量规
6.1 基本概念
6.2 泰勒原则
6.3 量规公差带
6.4 量规的设计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7.1 滚动轴承的组成与分类
7.2 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
7.3 滚动轴承内径和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
7.4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及其选择
第8章 普通螺纹的精度与检测
8.1 有关螺纹的基本概念
8.2 普通螺纹的精度
8.3 螺纹检测
第9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及检测
9.1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9.2 齿轮加工误差及其检测
9.3 单个齿轮误差及其评定指标
9.4 齿轮副误差及其评定指标
9.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