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第一篇《内经》文化研究
第一章《内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2
第一节《内经》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2
第二节《内经》时代的哲学观念背景5
一、 整体观5
二、 恒动观8
三、 辩证观9
第三节《内经》时代的人文精神背景12
一、 人文精神12
二、 自然精神14
三、 中和精神17
第二章《内经》的文化渊源及价值研究21
第一节《内经》文化内涵探析21
一、 文化的含义21
二、 中医药文化及《内经》文化的含义25
第二节《内经》文化渊源探究28
一、 《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28
二、 《内经》文化思想溯源29
第三节《内经》文化价值探讨72
一、 为构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文化基础72
二、 直接影响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形成74
三、 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启迪中医学术的多学科发展76
四、 适应和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80
第四节《内经》文化思想引发的思考83
一、 从医学的特殊性看重视文化的必要性83
二、 作为医者需要文化的滋养84
三、 中医人需要文化自觉85
第三章《内经》的自然科学成就86
第一节天文学成就86
一、 宇宙结构观86
二、 天体运行87
第二节历法学成就88
一、 授时方法和工具88
二、 季节的划分88
三、 十月太阳历89
四、 太阴历89
五、 阴阳合历89
六、 五运六气历89
七、 九宫八风历90
第三节地理学成就90
一、 东南为阳,西北为阴90
二、 五方说和九野说91
第四节气象学成就91
一、 大气及其运动91
二、 气候变化91
三、 五运六气的天气预测92
第五节物候学成就93
一、 物候周期规律93
二、 岁运与物候93
三、 决定物候变化的因素94
第六节数学成就94
一、 “数”的基本内涵94
二、 《内经》以数学模型建构中医学理论框架94
三、 度量生数96
第七节金属冶炼成就96
第八节农学成就97
第四章《内经》“和”思想研究98
第一节“和”的涵义99
一、 “和”义考释99
二、 “和”的内涵100
第二节先秦“和”思想渊源102
一、 “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02
二、 先秦“和”思想述略103
第三节《内经》“和”思想探析114
一、 《内经》天道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4
二、 《内经》天人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6
三、 《内经》人事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8
四、 《内经》生命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9
第四节“和”思想的评价与反思127
一、 “和”思想的文化价值127
二、 “和”思想的医学价值128
三、 “和”思想的反思130
附: 《内经》“和”思想在医疗实践中的丰富与发展132
一、 仲景之“和”思想及“和”法研究132
二、 仲景后“和法”的流变135
第五章《内经》思维方法研究139
第一节基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思维139
一、 经验思维的概念139
二、 经验思维与《内经》理论体系的建构140
第二节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整体思维145
一、 天人合一观与整体观145
二、 天人合一观与方法论146
三、 天人合一观与价值观148
第三节着眼于事物关系的关联性思维150
一、 关联性思维的产生150
二、 关联性思维在《内经》中的应用150
第四节以“象”为思维元素的象数思维152
一、 取象思维153
二、 运数思维156
第五节基于基本模式推演的推理方法158
一、 《素问·三部九候论》模式推理159
二、 汉代中医癫病认知模式160
三、 《内经》理论建构的异级同构模式推演162
第六节富有特色的辩证思维方法165
一、 中和观165
二、 常变观165
第二篇《内经》学术
理论研究
第一章《内经》学术体系研究170
第一节关于学术体系的争论170
第二节从方法论研究学术体系的架构171
一、 对《内经》学术体系架构的研究171
二、 探寻《内经》学术体系的特征172
三、 分析《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173
第二章《内经》阴阳理论研究175
第一节阴阳的渊源175
第二节阴阳的含义研究176
一、 抽象之阴阳176
二、 具体之阴阳177
三、 阴阳二气178
第三节阴阳理论的内容研究179
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性179
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性179
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性180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性181
五、 阴阳的升降性181
六、 阳的主导性182
第四节阴阳理论的应用研究183
一、 人体正常生理及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183
二、 疾病状态及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184
三、 养生方面的应用研究186
第五节对《内经》阴阳的评价研究188
一、 合理性188
二、 局限性188
第六节现代科学关于《内经》阴阳理论的研究189
第三章《内经》五行理论研究191
第一节五行的渊源191
第二节五行的概念192
一、 宏观的概念192
二、 具体的概念194
第三节五行理论的内容194
一、 五行的性质194
二、 事物的五行配属195
三、 五行的关系196
第四节五行理论的运用198
一、 解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特点及与自然界的联系198
二、 指导临床诊断、判断疾病的传变和预后199
三、 指导疾病的治疗200
四、 概括体质类型200
第五节五行与阴阳的关系201
第六节五行理论的评价研究202